乐文小说网 > 明末之定都上海 > 第六十六集九层塔

第六十六集九层塔


蓝采和又重新拿过来一张白纸,在上面认真画了一座九层宝塔,并把第一层标注为农业社会,之上标注为工业社会,然后讲解道:

  “按照科技道的理论体系,

  工业社会依据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,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,

  我们假设就是这样的一座九层塔。

  那么,当蒸汽机得到完全应用,应该算是达到了第三层,

  当电力得到广泛应用时,可以算是第五层,

  等到汽车与无线电普及时,算是第七层,

  继续发展的话,就到了电子时代,那就是最高层。

  那时,当我们站在第九层的塔顶上,

  回头俯视最下面的农业社会的时候,我们就会发现,

  所谓土匪横行,流贼作乱,国库空虚,

  或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,相互打来打去,你死我活,

  这种种乱象,最根本的原因,其实就只有一个,

  那就是穷,大家都吃不上饭!

  他们不懂得如何才能生产更多的粮食,

  如何才能制造更多的产品,

  所以,他们只能不停地打来打去,为了那一口吃的,争得死去活来。”

  在座诸人,对这段话理解最深的,莫过于杨锦麟。

  他考中进士之后,就进入户部为官。

  那时的他,年轻气盛,意气风发,胸中有着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壮志。

  结果进入官场以后,才发现现实的残酷,根本就没有他施展抱负的空间。

  他家中富裕,又自视颇高,不愿意与他人同流合污,也不愿意浑浑噩噩,蝇营狗苟混日子,为官十余年,始终找不到能够让大明朝变得富强的有效办法,最终心灰意冷,年纪轻轻就辞官归乡,隐居在家,每日除了辅导两个儿子的学业,再没有别的事做。

  因为有了他的前车之鉴,两个儿子对于科举一途,似乎也并不是特别热衷。

  他长叹一声,感慨道:

  “唉,有句老话,叫做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,

  老夫一直以为只是客套之词,今日才知道,竟然确有其事,

  蓝道长真乃经天纬地之奇才也。“

  蓝采和被夸得不好意思,扭捏道:

  “鹤翁这么说,我都要羞愧死了。”

  杨锦麟却道:

  “蓝道长不必自谦。

  你的这个理论,委实醍醐灌顶,解开了杨某多年的疑惑。

  怪只怪杨某学识有限,眼界狭窄,

  不知道跳出局限,从高处俯瞰,才能够找出症结所在。

  只是蓝道长,你说的这个从农业社会转变成工业社会,

  究竟该怎么着手呢?”

  蓝采和点头:

  “我的想法是,从小处着手,

  就是先在铜钱坝把基础工业搞起来,

  同时做一些农业试验,看看能不能把粮食亩产翻倍。

  之后再修一条铁路,把铜钱坝和华阳县这一路连起来,

  然后再把范围逐步扩大。”

  杨锦麟不禁击掌赞道:

  “好啊,你这个方略很稳妥,应该可行。”

  旁边一直没说话的智果大师,这时插嘴问道:

  “蓝道长,你如何做到让粮食亩产翻倍呢?”

  “上化肥啊。”

  其实蓝采和作为一个富二代,从没下过地,分不清麦苗还是韭菜,对于农业完全是一窍不通,但这并不妨碍他继续吹牛。

  因为只要有了化肥,庄稼必然增产。无非是需要多做一些实验,摸索一下各种化肥的最佳使用方法而已。

  “化肥?”智果大师不是很懂:“是不是茅房里面的大粪?”

  “当然不是!

  您说的农家肥,也可以用,只是数量有限。

  化肥嘛,是从工厂里面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。”

  蓝采和又拿过纸笔,讲解了氮磷钾肥对于庄稼的作用,以及目前通过煤焦化的生产方法。

  “大开眼界啊,大开眼界,老衲不虚此行,

  蓝道长竟懂得从煤炭里面炼制肥料的方法,老衲佩服之至。”

  听了蓝采和的讲解,智果大师赞叹不已。

  他之所以对于化肥如此关心,是因为他这次过来拜访杨锦麟,就是为了粮食增产的事。

  智果寺虽然香火很旺,各种布施捐献很多,但寺庙的开销也大,不但常年都要免费看病施药,还要不定期地施粥和救济穷人,所以智果大师经常感到捉襟见肘。

  智果寺其实还有四五千亩地的寺田,雇了一些农民耕种。

  只是这些田地都是旱田,产量很有限,一年忙到头,除了这些庄户的口粮之外,竟然剩不下一点粮食可以贴补寺庙。

  蓝采和越战越勇,他笑道:

  “这农业嘛,可是一门大学问,其实也不纯粹靠化肥,

  还需要搞水利灌溉,还有农机农具,还有种子,

  还有农作物轮作,还有种植养殖,综合利用什么的,

  总之,这里面有大学问,必须搞一个农业研究所,专门研究才行。“

  众人听得频频点头,表示受教。

  蓝采和又和蔼地问:“鹤翁,咱华阳县的粮食亩产有多少?“

  杨锦麟叹道:

  “唉,咱们山里的收成不行啊。

  华阳的水稻亩产也就五斗左右,

  山下汉中城周围的水田,能有八斗到一石以上。“

  蓝采和对于粮食亩产也是糊里糊涂,他印象中后世的粮食,动不动就是亩产千斤,而大明朝的一石粮食,据说相当于后世的一百八十斤。

  当他听杨锦麟说,华阳的一亩地只能出产五斗稻谷的时候,不禁愣了片刻。

  五斗岂不是才九十斤?这产量比撒下去的种子应该多不了多少吧?

  于是他大手一挥,豪气道:

  “这么点产量怎么行呢?最少要翻倍嘛,

  哦,不行,翻倍也太少,最起码也要翻两番嘛。“

  杨慎听了笑道:

  “翻两番倒不必了,只翻一番就好。

  华阳县有三万多亩地,现在只有三千多人,

  只要亩产翻一番,那我们的粮食就根本吃不完。“

  蓝采和则继续吹牛,吐沫横飞也顾不上擦:

  “这是一个效率问题。

  咱把亩产翻两番,再把水利和机械弄好,

  这三万亩地就只需要一千人去种,

  剩下的一千人去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养鱼,

  一千人去工厂干活,每月赚二两银子的工钱,

  如此的话,岂不是大家都富裕了?“

  蓝采和勾画的蓝图过于美好,在座诸人不禁都陷入了对未来的幻想。

  只有杨锐不合时宜,他指着宝塔第五层上写着的汽车问:

  “蓝兄,这个汽车咱们哪年可以造出来?

  我还等着日行千里呢。”

  蓝采和一愣:

  “日行千里嘛,倒也不难,其实我最擅长的就是这个。

  只是这东西内部零件太多,有点复杂,

  没有个三年五年七八十来年,

  我怕是未必搞得定。”

  不料杨锐却不沮丧,他斗志昂扬地表态道:

  “三年五年不算啥,我明天就跟着蓝兄过去开始造车。“

  这天晚上,王启年独自走了,蓝采和被杨家父子三人挽留下来,四个读书人秉烛夜谈,最后抵足而眠。


  (https://www.xlwxsww.com/2052/2052691/11111038.html)


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:www.xlwxsww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lwxsww.com